237個共享實驗平臺串聯起高校、企業與研究院,形成了一條充滿活力的科創走廊
統籌48個部門資源,成立縣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委員會,構建“政策共研、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全鏈條協同體系
校院聯合組建了17個人才雙融團隊,院企聯合組建5個人才雙融團隊,校院企三方聯合組建5個人才雙融團隊
累計打造聯合培養基地23個,培育人才1000余名
從莫干山地信實驗室的精準測繪技術突破,到浙江工業大學地理信息學院的交叉學科建設;從維義生物科技與高校合作的食品深加工技術轉化,到知路導航等概念驗證項目的成功落地……近年來,浙江省德清縣教科人一體化的生動實踐,詮釋了“融合創新賦能特色產業”的發展邏輯。這座“地信之城”以構建“教育—科技—人才”全鏈條協同機制,加速形成“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產業、產業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環,書寫校地融合、產城共興的嶄新篇章。
政策體系協同集成
在德清縣環浙工大創新帶,237個共享實驗平臺串聯起高校、企業與研究院,形成了一條充滿活力的科創走廊。“我們深切感受到德清對人才和創新的支持,政策集成讓科技成果轉化更高效?!蹦缮窖芯吭禾仄秆芯繂T劉羽西在“雙融學者計劃”交流會上分享道。
以“集成改革”為核心理念,德清縣統籌48個部門資源,成立縣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委員會,推行“書記領航、縣長主抓”雙牽頭機制,構建“政策共研、資源共享、難題共解”的全鏈條協同體系。通過深化校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優化跨部門、跨領域重大問題會商機制,推動教育資源供給、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育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戰略規劃、政策創新與要素配置深度融合。
出臺環浙工大校地融合創新創業工作實施方案,聚焦人才共引共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研發降本等關鍵問題,分類制定支持舉措。通過政策一體集成、資金一體統籌,實現資源“一盤棋”、服務“一站式”,形成覆蓋創新全鏈條的政策體系。
人才流動使用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2023年,劉羽西博士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智能信息系統研究所成功入選浙江省級人才,任特聘研究員,聘用期結束后,考核合格即可申請浙江工業大學教職,同時享受德清地方相關人才政策。
人才流動是創新生態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地融合的難點。德清縣打破體制壁壘,創新推出“雙融學者計劃”,通過“聯合設崗+編制雙軌+政策雙享+自主選擇”機制,推動人才在高校、企業等不同平臺之間的有序流動共享互融。這個創新做法幫助德清縣累計引進省級以上人才17名,獲批橫向科研經費近2000萬元。
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是浙江工業大學和德清縣政府合作共建的,集人才引育、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為一體的科創平臺。通過融通產業需求與科研資源、融匯人才身份與崗位職責的“雙融機制”,該院探索突破編制、身份限制的人才雙聘方式,實現人才“雙聘雙用、雙向賦能”,推動高校、研究院和企業人才有序流動共享。
德清縣推動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開展賦權改革試點,激勵科研人員參與轉化。針對成果轉化主導型需求,采用“編制在高校,研發在平臺,轉化在企業”的模式,由研究院提供成果轉化平臺,以公司化方式開展聯合研發。對于企業創新研究需求主導型,采用“編制在平臺,院企聯合研發,高校提供軟支撐,轉化在企業”的模式,助力企業開展基礎性研發攻關,成果由人才、院企共享。對于研究院發展主導型,采用“多類型編制混合,研發在平臺,轉化在企業”模式,通過柔性聘請高校教師和企業研發人員、研究院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方式共同組建團隊。
多元化的團隊組建方式讓科研工作始終有企業環境,著力解決人才不了解企業、不理解產業、不熟悉政策的問題。三年來,校院聯合組建了17個人才雙融團隊,院企聯合組建5個人才雙融團隊,校院企三方聯合組建5個人才雙融團隊。湖州維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585萬元的價格購買了浙江工業大學劉建華教授團隊在食品深加工技術領域的專利技術,通過研究院、維義生物、劉建華團隊多方合作成立浙江維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堅亞麻籽及全谷物營養及深加工技術的研究,實現產學研一體化。
創新鏈與人才鏈高效耦合
“地理信息微專業的學生還未畢業就被企業預訂,但高端技術人才仍供不應求?!闭憬I大學地理信息學院負責人坦言。
近年來,德清縣大力發展地理信息產業,今天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已經是國內地理信息企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成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的佼佼者。1.31平方公里核心區域里,58幢產業大樓鱗次櫛比排布,千尋位置、浙江國遙等430余家相關企業聚集于此,10余項國家標準、50余項行業標準、400余項發明專利在這里誕生。
依托地信產業集聚優勢,德清縣聚焦“地信+智能網聯汽車”“地信+低空經濟”“地信+人工智能”等,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地理信息+”的產業效能正持續迸發。
德清縣積極推動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浙大渦輪院等重點新型研發機構和縣域本土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專業課程、工程實踐平臺,圍繞地理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需求,開設“地信+”微專業及卓越項目,建立健全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等機制,助力培養專業知識復合型高端工程人才。累計打造聯合培養基地23個,培育人才1000余名。
為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該縣動態管理已有創新成果和企業需求兩張清單,通過搭建線上虛擬展示平臺、舉辦入企分享會等方式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對接。截至目前促成技術合同簽訂200余份,總金額達1.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