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把促進重點群體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量身定制支持政策,靶向提供就業服務,讓廣大勞動者求職有門路、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以支持青年出彩圓夢為目標,全力為高校畢業生鋪設“就業快速通道”。發揮承擔畢業生全周期就業工作職責的機制優勢,全力擴崗位、搭平臺、優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一是擴崗位。發揮公共部門崗位作用,統籌公共部門崗位招錄,招錄時間比往年普遍提前1—2個月。鞏固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作用,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繳費政策,開發小微企業穩崗擴崗貸款,穩定中小企業就業崗位,全年減輕企業負擔224.4億元,發放穩崗擴崗專項貸款148.8億元,惠及3720家小微企業。開展民營企業“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就業。二是搭平臺。堅持線上線下并舉、各方協調聯動,打造“政行企校家”五位一體就業新模式。線下,全年組織“山東名校直通車”“就選山東”“萬企進校園”等招聘活動超過5000場,提供崗位200多萬個。線上,開展直播“帶崗薦才”活動198場,開發“職通央企”招聘云平臺,共發布崗位超200萬個。三是優服務。在22所高校試點建設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打造政策咨詢、就業指導、求職招聘等“一站式”就業服務平臺。開展就業實踐和就業見習活動,募集見習崗位14萬個。針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建立實名制臺賬,提供“1131”就業服務。
以促進增收致富為目標,全力為農民工搭建“就業橋梁”。堅持就近穩崗、鄉創拓崗、協作送崗,統籌推進產業、就業、創業、職業、樂業“五業聯動”,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增收致富。目前,山東農民工達2300萬左右,平均月收入達5140元。一是大力引導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支持縣域“一縣一業”發展富民產業,大力開發“田園工位”“智能崗位”,吸引農民工進入現代農業、民宿等鄉村優勢產業。以“城暖農民工”行動為抓手,大力推行“市民服務碼”,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教育等30多項服務。高標準建設零工市場219家,日均服務20萬人次,實現市、縣全覆蓋。二是大力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助力就業增收為目標,以鄉情鄉愁為紐帶,以信息共享為基礎,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比如菏澤市在大中城市設立返鄉創業服務站297家,創辦實體20.8萬家,過億元項目達409個。加大對農民工創業融資支持力度,發放農民工創業擔保貸款95.6億元。舉辦返鄉創業農民工大賽,創造良好氛圍。三是加強勞務協作。積極打造勞務協作品牌,培育省級鄉村振興勞務基地30個、特色勞務品牌326個,容納就業崗位300多萬個。深化魯甘、魯渝東西部勞務協作。牽頭組建沿黃九省區勞務協作聯盟,常態化開展市場招聘、定向培訓、共享用工。開展“京津冀魯蘇”勞務協作協同發展對接交流活動。
以守牢底線為目標,全力為困難群體點亮“就業希望之燈”。把保障困難人員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底線,堅持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完善就業幫扶政策,優化就業服務,為困難群體順利就業暖心護航。一是開展精準化幫扶。健全基本服務、專項政策、特定群體、急難就業“四位一體”就業援助體系,建立定期走訪、個性服務機制,加大對較長時間失業人員、殘疾人等群體的幫扶力度,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二是開展兜底化幫扶。加大城鄉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累計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140.2萬個,安置城鄉困難群體151.4萬人。落實惠殘助殘政策,開發“幫富幫扶”殘疾人公益性崗位10.4萬人。三是開展常態化幫扶。深化“社區微業”三年行動,依托社會組織及就業驛站等場所,建立社區就業服務網點,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